中国方案助经济全球化破浪笃行
作者:发布时间:2017-12-25 15:27:30来源:国际商报浏览次数:850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了今年全球经济预期展望,但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以及频繁的地缘政治动荡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平添变数,中国方案能否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增添动力?请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2017三亚·财经国际论坛,聆听与会代表的真知灼见。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投资、贸易和工业生产增速回升,市场信心随之增强。然而,全球经济复苏并不完全,大多数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依然低于央行政策目标,多国经济增长依然疲软,尤其是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日前,以“全球治理挑战与中国角色”为主题的2017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在海南举办。全球化正面临哪些挑战、中国在全球化治理中如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等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10日上调了今年全球经济预期展望,但也应看到全球经济复苏并不平衡,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势头并未减弱,频繁的地缘政治动荡也会增加全球经济复苏的难度。“为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各经济体唯有加强协调合作,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建设,实现双赢、多赢、共赢和共同发展。”
王一鸣表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引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通过充分协商形成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方案的共识,共同书写国际新规则,让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各方利益。
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现有的治理体系框架。中国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等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治理机制改革,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
三是与各方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要建设性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解决进程,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主渠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四是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推进以互联互通为先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基础设施,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从侧重资源有效配置转向做大蛋糕与合理分配蛋糕并举,为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还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五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不仅解决了自身13亿多人的温饱问题,到2020年还将消除4000万贫困人口。同时,中国也在积极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例如积极推动多双边投资贸易体系,支持新兴多边金融机构发展,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为促进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经济全球化需注重平衡发展
香港金融发展局委员、招商银行原董事长秦晓认为,目前,经济全球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改变了冷战时期形成的相对封闭的二元结构;二是贸易自由化带动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三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制度作用的发挥,促进了更多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然而,全球化浪潮从来都不是平稳顺利的,本轮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失衡现象,引发了民粹主意、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秦晓表示,重启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是平衡发展,让经济全球化具有可持续性。
一是全球化与民族和国家的平衡。全球化的宗旨是让商品服务资本以更低的成本在更大的领域中流动,由于不同资本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以及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必须考虑国际收支平衡、汇率与就业等问题。
二是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的平衡。上一轮全球化创造了极大财富,但未能提供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机制,突出表现在跨国公司和处于低端的价值链的劳动群体之间,目前改善上述现象只能依靠各国政府的财政分配。
三是金融与实业的平衡。金融危机过后,一些国际组织和各主要经济体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去杠杆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各经济体内部对国际资本的流动依然缺乏有效监管。
四是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的平衡。全球经济治理包括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在此基础上,需要从商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乃至加强投资保护等。
中美关系需要再平衡
今年以来,中美关系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从中美两国元首海湖庄园会晤到中美百日经济计划的实施,再到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中美两国在政治、经贸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对话与合作,拉近了两国的距离。积极一面固然存在,但美对华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也让中美经贸关系蒙上阴影。不久前,美国公开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让世界看到了两国关系改善背后的暗流涌动。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在日前举行的2017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当前中美两国实力已发生变化,实力的变化改变了此前中美关系的基本结构,因此,中美关系需要再平衡。
“当前,中美两国综合国力差距在缩小,并在军事、经济、金融和科技领域呈现竞争态势。虽然双方仍有合作,但竞争不断凸显。”章百家说,因此,中美两国需在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背景下建立互信,这是中美关系面临的巨大挑战。处理好中美关系必须统筹考虑三个问题。
一是全球性问题。中美双方需共同应对多方面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应对全球化浪潮的退潮。全球化在推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其一:高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淘汰部分就业人口,加速了贫富分化。其二,全球人口流动和人口年龄的结构变化带来了问题。
二是区域性问题。中国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先要处理好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这不仅需要加强中美两国的合作,而且需要亚太地区各国共同合作。
三是中美双边关系问题。在中美矛盾增加的同时,共同利益也在扩大,应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已经出现的结构性矛盾。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要靠改革
“新动能是相对旧动能而言的,过去四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是投资打头,出口导向,劳密产业主导,现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需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晓河在日前举行的2017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
马晓河认为,可从两方面理解新动能:一方面,从需求侧看,按照国际经验,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消费带动;另一方面,从供给侧看,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产业结构更加优质,产品附加价值更高。此外,要实现新产业对旧产业的替代。
据马晓河介绍,通过研究,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减排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旅游业、新材料、生物产业等都属于经济增长新动能。“要实现新动能对传统动能的替代或改造,需依靠体系支撑,因此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马晓河表示,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下一步新动能的转换要靠改革。”马晓河建议,需要对不适应新动能转换的架构、机制进行改革。同时,搞活民间创新体制。产业升级动力转换更多需要民间创新,但目前民间创新相对偏弱。
第一前海金融、方雄国际控股董事长龚方雄表示,新科技技术革命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社会矛盾的转化,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另外一个是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未来,科技、消费、健康产业和传统工业将是新动能的主要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