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下中企“走出去”如何驾驭合规挑战
作者:发布时间:2020-01-15 10:05:14来源:国际商报浏览次数:911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活跃于全球商业舞台,随之而来的政府调查风险也必将日益陡增。特别是随着中国企业在欧盟和美国境外投资的增加,相关监管部门对中国企业的关注度也急剧提高。而境外的政府调查往往启动突然、程序繁冗、耗时耗力,罚款金额也异常巨大,这会对企业营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愈发严苛的监管执法环境下,我国企业的“走出去”之路注定不会是一条坦途。但是面对风险并非无计可施,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预防手段迎接挑战,从而抓住海外的投资机遇。在全球化智库(CCG)近期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20)》中,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邓志松、戴健民提出,一方面企业可以进行源头管控,对于可能引发的境外调查预先规避;另一方面,如因各种原因而陷入了境外政府调查的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专业的律师团队和系统性的应对方案来减小“创面”。
事前防范:
风险识别和多元管控
对海外监管趋势和执法重点的了解是进行有效合规的前提基础。大成律师称,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前,须做好充分全面有针对性的尽职调查,尽力在事前识别各类风险,厘清监管和合规的具体要求,作出应对预案。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随时对全球各主要法域的最新立法进展和相关监管执法动向保持关注,作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做好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中国企业还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合规体系。大成律师指出,当前,随着对合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国内法律规定为基础的合规体系。但显然,针对“走出去”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新问题、新挑战,现有的合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适应所在国的执法环境,减少遭到政府调查的风险,相关的合规体系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但如果企业每到一处都制定一套独立的合规计划,显然既不经济,也无必要。因此,国际性大律所以及与境外律所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律师可以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建立一套同时适应国内和国外主要司法辖区执法环境的合规体系。“这将使企业能够在控制合规成本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对海外的分支机构进行统一的合规管理。”
事中应对:
配合调查和进行多辖区协调
完善的合规体制不仅能够防范风险,还能够在企业“百密一疏”而陷于调查时帮助其进行有效应对,既获取执法机构的信任,且做出有效的抗辩,争取最为理想的结果。大成律师介绍说,典型的配合政府调查包括应对小组的设立、文件如何处理、内部自查、员工访谈、律师特权等主要方面,首要的应对决策包括是否自首、和解,或提交承诺等制度,还需要针对不同法域的程序特点、执法权限进行专门的调整。
“除了积极有效地应对个别外国政府的调查,企业还需要考虑如何应对全球多个司法管辖区同时或先后展开的调查。”大成律师坦言,此类调查案件屡见不鲜,以反垄断法域为例,陆续有液晶面板案、汽车零部件案、滚装航运案受到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调查。协调多个司法管辖区并非易事,除实体和程序法律制度各异外,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使得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隔阂。因此,在不同国家的陌生环境中,如何及时寻找到专业能力匹配、服务质量上乘的律师,从而更为准确地理解中国企业的诉求,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事后总结:
合规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如在具体事件应对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相应地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完善合规体系。大成律师以农业银行反洗钱案为例说,早在2014年9月,农行纽约时任首席合规官就发现了一系列可疑的美元交易,且首席合规官与监管部门进行了联系,并获得其建议。但在合规部门将风险汇报给农行纽约分行的管理层后,后者并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且没有遵守监管机构的相关建议。最终,农行于2016年受到纽约州金融服务局处罚,导致了2.15亿美元的高额和解金。这是一例没有善于吸取经验的典型反面教材。
大成律师总结道:中国企业必须充分学习和深刻理解全球政府调查的发展趋势和实际操作,加强事先的合规和内控,做好事中的有效应对措施,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事后补救和完善措施,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海外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