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河北省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平台!
高级搜索
选择分类:
关 键 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话题

对提升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

作者:发布时间:2016-12-29 09:39:50来源:国际商报浏览次数:1513

 21世纪是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的世纪。全球价值链把世界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成一体,这是当今世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制造业规模不断提高,迄今已经成为世界级制造大国。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我国倡导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2013年我国服务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

尽管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近几年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透过宏观表象来进行微观深入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均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下游环节,真正在价值链过程中取得的增加值还是少于其他贸易大国。

就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来说,长期以来,中国凭借丰裕的劳动力要素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专业化从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比如加工和装配等),成为最终产品的出口国。以“大出大进,两头在外”为特征的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长此以往,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着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环节和被边缘化的风险。从制造业各行业来看,在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主导行业中,除了运输设备行业外,其他所有行业都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下游。而且对于电子和光学产品、机械以及运输设备等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我国出现了明显下游化趋势。与之相反,中国传统的出口优势产品,纺织服装以及皮革鞋类的国际分工地位稳步提升,逐渐靠近上游位置。在其他资源型(煤炭炼油、木材、橡胶等)制造业部门中,中国则处在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上游位置,而且上游化趋势明显。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因为资源型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意味着中国越来越多地扮演原材料提供者的角色,其代价是大量的资源输出和环境污染。中高技术部门和高技术部门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国际分工地位不断下降,且技术密集度越高,下降得越明显。这意味着越是高技术部门,我国越会通过从事加工装配等下游环节参加国际分工,面临的“锁定”风险越大。

就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来说,中国服务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虽逐年上升,但是仍然表现为极强的比较劣势。总体来看,中国服务业细分行业中具有持续性显性比较优势的部门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如住宿、餐饮、运输等),区别于许多发达国家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教育、国防、社会保障、金融等)。这主要是由于在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看似从事高端“产业”,然而处于专业化分工的位置却是“低端生产环节和阶段”,因而其创造的出口增加值总量是相对有限的。特别对于公共管理和国防及社会保障这类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竞争力很弱,严重影响了中国服务业的竞争地位,而这些无疑是未来整体提升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行业。

因此,融入全球价值链在使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我国制造业及服务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情况来看,服务业是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服务业竞争力现状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加工制造环节,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基本被发达国家所垄断的国际分工格局。而长期以来,中国丰裕的劳动力要素更是将中国制造业牢牢锁定在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下游环节。可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际竞争趋势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

总体而言,无论是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转型升级,是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最适合我国的发展路径是“升级”,即在充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前提下,提高出口中的增加值份额,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攀升。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注重研发投入结构等举措将提高各类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作者介绍

王茜:国际贸易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全球价值链、金融服务贸易。

许诗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