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全球化的浮与沉
作者:发布时间:2016-11-08 15:45:07来源:中国证券报浏览次数:822
在观看美国总统大选“比low”游戏中,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的反全球化言论近段时间在西方知识界颇受热议。
其实,多年来,反全球化论调在美国未曾断绝。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五年前,美国爆发了影响一时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在那场运动中,反全球化也是一个口号。
不过,比起草根“占领华尔街运动者”对不平等的不满,上流社会地产大亨特朗普的反全球化本质上是把压力向外转移,例如他控诉中国等国家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实际上特朗普现象好比一个全球同步的肥皂剧,这本身就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体现。
通常认为,最近一轮全球化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由科技进步推动、跨国公司先行、美国主导以及发达国家引领。它塑造了过去近30年的国际格局。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力量消长,这一轮全球化势头逐渐减弱,尤其是2008年肇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其能量衰减。
不可否认,近几年“去全球化”现象在全球多个层面有所呈现。首先体现在贸易通道上。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最近四年,全球贸易额占GDP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这意味着全球贸易总额增速一直低于经济增速,全球市场融合在倒退。
其次,金融通道上受到阻力。2008年金融危机前,以美国为首的监管者鼓励金融创新,结果在资产证券化、衍生品、影子银行等方面形成大量监管漏洞,最终以危机收场。其后,美国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英国也提出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这些法规在金融通道上对资金的全球化形成客观阻碍。
再次,机制建设通道上的进展不顺。近期多个区域一体化机制安排出现裂隙和倒退,最显著的例子是英国脱欧。而美国近年来力推的TPP和TTIP也陷入困局。尽管TPP协议达成,但预计其在美国国会获得批准的机会渺茫。而TTIP谈判目前受到欧洲的强烈反对,德国近日甚至公开声称这一谈判已失败。这两项被合称为美国重塑21世纪全球经济规则的“两洋战略”面临严重挫折。英国前首相布朗公开撰文称,全球化机遇已经成为“全球化危机”。澳大利亚有媒体称“全球化幻想已经破灭”。
令西方知识界更为担心的是,特朗普现象是对西方在全球化中既有观念优势的打击。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者拉赫曼日前撰文批评,特朗普现象背后的“美国病”重创了西方的声望。它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个混乱、分裂、受骗的美国。另一篇《金融时报》文章指出,西方已不再自信。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化进程中长期形成的优越感显著下降。近年来的“增长陷阱”、难民危机和恐怖袭击等挑战,使整个西方社会的不安感增强。
专家指出,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的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民众把原因归咎于全球化。而学者担忧的是美国的“堕落”使全球化失去领导力,失去方向。
纽约大学全球研究教授伊安·布莱默最近发表报告,对全球化进程出现的“碎片化”深感担忧。在这位美国学者眼中,前一轮全球化中,美国发挥了明确的领导力,而在未来,美国领导人对全球化的态度却变得模糊不定。如果强调“向内看”的特朗普真的当选,那么西方所熟悉的全球化路径可能发生颠覆式改变。其结果是美国在全球领导力的沉沦。
毋庸讳言,反思当前美国和欧洲的去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风潮,可以清晰看到在其背后有一股新全球化的力量与面貌。与其把视野聚焦在欧美,不如把目光扩大到全球范围。只需看看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所谓的欠发达大陆,就会看到新全球化正在蓬勃发展。
由中国援建的非洲亚吉铁路本月初正式通车,这正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脚印。而这只是近年来已经日益深化的新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案例。
与欧美自身的反全球化力量相对比,新的全球化潮流是由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推动的。对此,欧洲智库布吕格尔研究所所长沃尔夫明确说,“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首要特点就是全球化驱动力在从传统的西方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
全球化历史显示,谁能持续拥有最强大的增长能量,谁就是全球化的最大推进器。百年大国兴衰史也正是全球化动能转换的历史。众所周知,全球金融危机后,以中国为引领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连续数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量的主要贡献者,2015年,其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过发达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预测,2016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预计超过四分之三。西方知识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改变全球化进程的大框架。
全球化旧榜样的光环正在减退。谁能成为全球的新榜样,世界正在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