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河北省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平台!
高级搜索
选择分类:
关 键 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话题

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作者:发布时间:2019-09-03 09:52:22来源:浏览次数:6607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及对外开放政策,也一直高度重视对外贸易,这一基本倾向从未动摇。但是基于不同时期的内外形势不同,因应政策不断变化,在发展中也显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外形势及政策变化,大致可以把新中国对外开放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的“一边倒型”开放、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自力更生型”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逐步扩大深入型”开放和2012年以来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型”开放。各个阶段外贸政策及发展特点各不相同,但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都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边倒型”开放下的外贸发展(1949~1957)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政府努力开展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在建国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希望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地建立贸易关系。但是美国政府于1949年11月提议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新中国进行贸易封锁,1950年美国政府又直接介入朝鲜战争,这就势必迫使新中国完全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采取“一边倒型”的对外开放政策。

“一边倒”的开放仍然是开放。1950年年初,毛泽东访问苏联,与斯大林等进行了最高会谈,签订了苏联向中国提供贷款的协定。至1954年,与苏联签订的援建项目共计达到156项,通称“156项工程”。“156项工程”建设是新中国首次通过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开展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大工业的骨干,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除了“一边倒”开放以外,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等。1957年中国还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各个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也是努力打破对华贸易封锁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出口增长平均速度。1950~ 1956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高出世界出口贸易增速约10个百分点。相应地,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我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6年的1.58%。

“自力更生型”开放下的外贸发展(1958~1978)

随着新中国政权的不断巩固及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内外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封锁逐渐放宽的同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经贸往来出现大面积下降。1959年中苏贸易总额约合20.97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7.9%(上世纪50年代有些年份占一半以上);到1965年中苏贸易总额仅4.07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6%;到1970年中苏贸易总额进一步下降到0.47亿美元,仅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的1%。

这一时期,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中国开始从以前主要面向苏东国家转为面向西方国家,同时扩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贸交往。1964年1月,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已经同1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并且同其中38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签订《联合公报》;同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这以后出现了很多国家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外部封锁被逐渐突破。

利用这一时期外部政治环境的改善,中国不断扩大对外经济联系。1973年1月,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引进26个大型项目和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通称为“43方案”。以后又进一步推进了其他大型项目的引进。

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1978年,我国以现汇方式引进了22个大型项目,合同金额为78亿美元,简称“78计划”。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将大连建成北方经济特区的构想。

逐步扩大深入型开放下外贸发展(1979~2009)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列入基本国策,1982年12月对外开放政策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大致按“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内陆和沿边开放城市”的步骤,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不断深入,到1993年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001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此后,我国又成功应对了入世的各种挑战,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加快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使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迈上了新的台阶。

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很多。在外贸管理方面,将以往以计划调节为主转为以市场调节为主,取消了出口收汇、进出口用汇等多项外贸指令性计划;在外贸经营上,打破了国营外贸企业垄断经营的局面,逐步发展民营外贸企业和工贸公司,建立中外合资外贸企业,实行外贸主体多元化;在经营业务上,打破了企业单一经营传统,建立起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贸工农相结合、内外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体制。

1979年之前,中国的外贸政策基本上属于“进口替代”,到20世纪90年代出口导向已占主流。从出口商品结构看,1978年以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同期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则快速增长。我国大体上通过“出口创汇-投资品进口-扩大投资-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扩大进出口”这一循环过程,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实现了外贸促进经济增长及外贸与工业化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深刻变革和创新开放下的外贸发展(2010年以来)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我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放缓,世界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进一步恶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同国家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

在危机面前,中国反而逆势而上,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大国的警惕,美国由拉拢中国转向围堵中国,遏制中国发展。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将参与TPP谈判。2011年11月,奥巴马提出“转向亚洲”战略。2012年6月,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相当于正式宣布要围堵中国。跟随式增长路线越来越走不通,中国不得进入深刻变革和创新开放的大国开放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外贸的三大红利--劳动力、全球化和良好的外部环境,都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同时中国所追求的很多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当前的内外压力下,中国不得不全面深化改革,主动打造开放新高地;同时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开始启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在国际事务中由参与逐渐转向引领全球经济治理,由融入国际经贸规则转向制定规则,国际话语权显著增长,对世界经济及国际秩序的影响与日俱增。

回顾新中国70年对外开放和外贸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每个阶段中国都在追求开放,同时也坚持独立自主,对外贸易也在持续发展。而且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发展联系紧密,前三十年为后四十年奠定了基础,后四十年拓展了前三十年的成就。虽然四个发展阶段的政策有的发生了变化,各有特色,也走过不少弯路,但追求开放的主旨不变,内在的发展逻辑基本一致。事后总结,成绩是主要的。在未来,中国仍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宗旨不变,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在各方面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